2019年,成都市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爲指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六穩”工作總要求,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主線和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主題,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市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
根據四川省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012.65億元,跨越兩個千億級台階,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下同)。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612.18億元,增長2.5%;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5244.62億元,增長7.0%;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1155.86億元,增長8.6%。三次産業結構爲3.6∶30.8∶65.6。
一、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構建
先進制造業能級不斷提升。堅持以培育産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爲牽引,高標准建設産業功能區,加快構建“5+5+1”現代産業體系,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8%。優勢産業支撐有力,37個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長,石化産業、電子信息産品制造業分別增長19.2%、12.5%。産業結構持續優化,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9%。其中,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分別增長19.2%、17.5%。企業經營效益平穩增長,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利潤總額分別增長9.9%、5.9%,增速較上年提高13.1、11.8個百分點。
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加快五大新興服務業提檔升級,大力提升“成都服務”品質,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4%。規模以上服務業穩中有升,1—11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4333.2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長23.9%、17.3%。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取得進展,大力推廣交子金融“5+2”平台,上交所、新三板西部基地落地,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893.6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爲3.98萬億元、3.65万億元,增長5.3%、11.7%。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上升至全國第五,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金融科技排名全球第18位。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交通運輸與郵政倉儲業實現增加值923.81億元,增長7.0%。成貴高鐵開通運營,鐵路客、貨運周轉量分別增長9.6%、8.1%。郵政行業業務總量增長26.4%,其中,快遞業務總量增長20.2%。
都市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堅持以項目爲中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加快建設“7+7”現代農業功能區(園區)。累計實施鄉村振興項目891個,完成投資1042.3億元。新建高標准農田30.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3.2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率達70.6%。糧食生産基本平穩,糧食播種面積564.9萬畝,總産量225.9萬噸,比上年下降1.9%。美麗鄉村加快建設,打造特色鎮(街區)30個、高品質精品林盤107個,創建“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1761個。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全市“三品一標”達1362個,農産品電商銷售額110億元。
二、需求結構優化升級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固定資産投資比上年增長10.0%。部分行業投資增長較快,建材工業、醫藥工業投資分別增長45.2%、25.3%,房地産開發、交通運輸倉儲郵政通信業投資分別增長14.9%、14.7%。民生領域投資加速推進,補短板、強功能的公共服務投資增長38.5%,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分別增長70.8%、29.2%。重點區域投資活躍,“東進”戰略深入實施,“東進”區域投資增長13.3%;天府新區加快發展,天府新區成都片區投資增長17.9%。
消費升級加快推進。聚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78.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升級類消費快速增長,中西藥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化妝品類零售額分別增長20.4%、13.8%、10.7%,可穿戴智能設備、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分別增長144.3%、134.3%、43.1%。網絡零售較快增長,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15.0%,拉動全市限額以上零售額增長2.9個百分點。“首店”經濟加速發展,新增落戶首店473家,增長136.5%。其中,全球首店、中國首店57家,數量僅次于上海和北京。
外貿結構持續改善。實現進出口總額58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出口總額3309.8億元,增長20.6%;進口總額2512.9億元,增長12.3%。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持續活躍,實現出口額2532.9億元,增長19.8%,液晶顯示板、集成電路出口增長2.4倍、32.7%。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對“一帶一路”沿线国家實現進出口總額1714.2億元,增長23.0%,占全市的比重爲29.4%;對歐盟、東盟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6.5%、20.6%。保税贸易增势良好,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實現進出口總額4330.1億元,增長23.0%,進出口規模連續21個月居全國綜合保稅區首位。
三、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
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工作深入推進,建立健全“1+10+N”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出台營商環境政策體系2.0版,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減稅降費成效明顯,不折不扣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1—11月新增減稅351.5億元,惠及納稅人938.3萬戶次。“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全市審批服務事項100%實現“網上可申請”和“最多跑一次”,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1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總用時壓縮至90個工作日內。企業經營成本有所降低,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爲81.9元,較上年同期減少0.96元。
要素供給力度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人民幣貸款比上年增長8.8%,其中,中長期貸款增長9.9%。證券交易額9.2万億元,增長25.5%,直接融資2298.1億元,增長30.6%。“交子之星”經濟證券化倍增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新增上市公司15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9家),位居中西部第一。土地市場交易活躍,全市供應國有建設用地870宗、面積6.29萬畝。人才招引成效顯著,“人才新政”累計吸引超過33萬本科及以上學曆青年人才落戶。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力推動“民營經濟25條”落地落實,民間投資穩步回升,比上年增長6.6%,增速較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其中,民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長16.9%。民營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長10.7%。民營市場主體發展活躍,1—11月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46.2萬戶,新增注冊資本10223.5億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長,實現進出口總額1064.9億元,增長31.2%。
四、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深化
科技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成功舉辦2019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發布4批次《城市機會清單》。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成都超算中心啓動建設,新增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5家、國家級孵化器3家,国家级双创载体達67家。創新源頭供給有效加強,20個在蓉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5.8件,比上年增長15.2%。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達1136.8億元,增長20.1%。“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典型經驗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深入實施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和“雙百工程”,登记注册新经济企业達36萬戶。1—11月新经济百家重点监测企业實現营业收入285.5億元,同比增長19.9%。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与实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長32.7%、24.8%、22.0%。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長,太阳能电池、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分别增長103.0%、70.4%。新經濟活力指數、新職業人群規模位居全國第三。
五、全域開放格局加快形成
開放大通道加速成型。深入貫徹落實“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高水平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國際航空客貨運大通道加快拓展,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26條,其中定期直飞航线73條,新开通15條,航线规模位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達5585.9萬人次,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流量突破700萬人次,均保持全國第四。陸海聯運網絡不斷拓展完善,亞蓉歐國際班列已聯接境外26個城市及15個國內城市,全年開行3186列。其中,中歐班列開行1551列,年度和累計開行量位居全國第一。
開放合作平台加快構建。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第十四屆歐洽會等在蓉舉行。對外交往不斷深入,希臘成爲第19個獲批在蓉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國際友城和國際友好合作關系城市103個,落戶世界500强企业達301家。引进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實現国际组织总部落户零突破。引進外資持續加強,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578家,新批或增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資項目118個。自貿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模式”等2項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複制推廣,新增注冊企業4.2萬家,新增注冊資本4179.8億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54家,新增注冊外資資本637.8億元。
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積極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強化全省“主幹”城市擔當,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五區協同發展。持續推進“成都企業市(州)行”活動,簽約項目238個,計劃總投資1596億元,4612戶市(州)企業在天府(四川)股權交易中心挂牌及展示。加快推進市(州)通道建設,雙流國際機場建成4个市(州)集货点,中欧班列省内货源占比達65%。成都至德阳、绵阳等平原城市群铁路动车日开行達259對,開通3條城际公交线路。
六、城市建設高質量推進
公園城市加快建設。制定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啓動25個公園城市示範區項目,舉辦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城市綠道建設加速推進,建成各級綠道3429公裏,其中新建綠道822公裏。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深入推進“三治一增”,堅持打好汙染防治十大攻堅戰。空氣質量大幅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達287天,比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達78.6%,爲2013年以來最好水平,首次出現無重汙染天氣年。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5.6%、6.5%。地表水水質趨好,地表水斷面優良比例90.7%,較上年提升15.2個百分點。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加快推进45個固危廢處置項目建設,農藥、化肥使用量分別減少3%、2%。科學治堵深入推進,實施城市道路路口科學治堵“短平快”整治20處,軌道交通運營裏程341公里,實現客运周转量193.2亿人公里,增長19.1%,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50%。全域增綠持續推進,新增綠地面積1900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39.9%。
“三城三都”建設成效初顯。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成功舉辦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新增文创镇(村)17個、文創街區88條。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全市旅游总人数2.8亿人次,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入境遊客380.2万人次。實現旅游总收入4663.5億元,增長25.6%。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功舉辦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成都马拉松等重大国际赛事32場次,成功申辦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2年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2023年男子足球亞洲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加快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成功舉辦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八届音乐之都城市大会等,开展各类音乐演出1700余場。加快建設國際會展之都,舉辦國際性展會206个,会展业實現总收入1332.6億元,增長22.0%。加快建設國際美食之都,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長31.0%,增速較上年提高15.7個百分點。
七、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收入平稳增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比上年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增長10.0%,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8∶1。就業形勢平穩向好,城鎮新增就業26.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1%。物價上漲符合預期,出台穩定生豬生産保障市場供應“十條措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8%,持續控制在3%以內。連續11年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新建、改擴建學校(幼兒園)100所,新投用公辦學位10萬個,39.7萬名流動人員隨遷子女在蓉入學。衛生健康事業取得新成效,新增三級甲等中醫醫院7家,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達97%。社會保障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達356.5萬人、824.5万人,参保率達95%、98%。高效能治理深入推進,全面實施“五大行動”,完成“社區微更新”項目220個,打造“百佳示範社區”“百佳示範小區”,“天府市民雲”服務市民超1億人次。
總體來看,2019年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宏觀形勢下,全市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當前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經濟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下行壓力依然較大。2020年全市上下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定貫徹新思想新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统一,统筹推进稳增長、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深化“創新提能年”工作要求,積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